close






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美國有一位才華洋溢的導演,充份結合科技特效,並善於詮釋內在情感!
他叫做「史帝芬.史匹柏」!
甚至有人認為,他可能是「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通俗藝術家」。
法國有一位才華洋溢的導演,充份利用科技娛樂,傳達自我風格,
並致力打造法國的好萊塢!
他叫做「盧貝松」!
很多人都很喜歡他,覺得他是法國的「史帝芬.史匹柏」。
但是法國人卻認為:「好萊塢殺死了盧貝松!」
「盧貝松」真是讓法國人,愈看愈「盧貝松」(台語:魯麥爽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這是怎麼說呢?
對於一向偏愛濃厚人文、藝術的法國人來說,盧貝松真是讓法國人,既愛又恨。
「盧貝松」早期的電影,擁有獨特、濃厚的個人風格。
他早期的作品:「最後決戰」、「地下鐵」、「碧海藍天」、「霹靂煞」、「終極追殺令」
不僅風格強烈,更可說是藝術與商業的成功結合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然而從「第五元素」開始,個人風格逐漸消散,取而代之的,只剩空洞、商業的娛樂效果!
盧貝松打進好萊塢的作品,其實是從「終極追殺令」開始的,
但這部片,雖然商業,卻仍保有濃厚的個人風格。
反倒是「第五元素」,成功打嚮了「盧貝松」,
成功創造「未來科幻」與「外星女高音」的想像藍圖。
但卻也開始扼殺了「盧貝松」!


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還記得「碧海藍天」裡,那片湛藍大海,處處深藍。
對於父愛的渴望,憂愁卻深感人心。
還記得「終極追殺令」裡,那灰暗動人的殺手日誌。
對於父愛的曖昧,詼諧卻又感人。
這就是盧貝松,成功結合藝術與商業的導演。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盧貝松的電影,捧紅了不少大明星!
早期固定合作的「尚雷諾」,從童星變成一線女星的「娜塔莉波曼」、
還有合作第五元素,而結婚的「蜜拉喬娃維琪」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藝術電影,如果沒有添加商業色彩,實在難以生存。
同樣是在好萊塢揚名的台灣導演:「李安」,在拍完「臥虎藏龍」後,
就深深感慨:「…我在好萊塢學了很多,其中包含了電影商業包裝的必要性!」
至於商業與藝術的議題,非本文重點,不該著墨太多,
請參考本網誌,另一篇文章: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maozi/21188496

「盧貝松」曾經表示,不想一直拍重覆的作品。
因此更公開表示:「一生只拍10部電影!」
聰明的盧貝松,卻不想因此甘於寂寞。
早在未拍完10部電影時,就不斷以監製、編劇的名義,發表作品。
以下,是盧貝松所承諾的10部作品。
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2006年 : Arthur et les Minimoys《亞瑟的奇幻王國:毫髮人的冒險》
2005年 : Angel-A《天使A》
1999年 : Jeanne d'Arc《聖女貞德》
1997年 : The Fifth Element《第五元素》
1994年 : Leon《終極追殺令》
1991年 : Atlantis《亞特蘭提斯》
1990年 : Nikita《霹靂煞》
1988年 : Le Grand Bleu《碧海藍天》
1985年 : Subway《地下鐵》
1983年 : Le Dernier Combat《最後決戰》







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以下是盧貝松,以監製、編劇名義,發表的作品: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2007年 : Taxi 4《終極殺陣四》
2006年 : Bandidas《神鬼二勢力》
2005年 : Revolver《玩命左輪》
2005年 : The Transporter 2《玩命快遞二》
2005年 : Danny the Dog《鬥犬》
2004年 : Banlieue 13《暴力特區》
2004年 : Les Rivieres pourpres 2《赤色追緝令二:末日審判》
2003年 : Michel Vaillant《雷霆殺陣》
2003年 : Fanfan la Tulipe《花開騎士》
2003年 : Taxi 3《終極殺陣三》
2002年 : The Transporter《玩命快遞》
2001年 : Wasabi《極速追殺令》
2001年 : Kiss of Dragon《龍吻》
2001年 : Yamakasi《企業戰士》
2000年 : The Dancer《舞者》
2000年 : Taxi 2《終極殺陣二》
1998年 : Taxi《終極殺陣》
1991年 : Atlantis《亞特蘭提斯》
1986年 : Kamikaze《自殺敢死隊》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













(點圖放大)

然而過度仰賴科技、商業的結果,便是淪為虛有其表的空洞。
「史帝芬.史匹柏」如此,「盧貝松」亦是如此!
史帝芬.史匹柏早期的作品:「大白鯊」,就格外令人懷念。
光是氣氛的營造,和音效的搭配,就讓人充滿緊張與驚懼。
商業元素是必要的,但是過度氾濫、依賴,則是另一種災難。

(…2008/9/21…)

資料來源:
1.鬥犬: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maozi/22412403
2.史蒂芬·史匹柏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6%AF%E8%92%82%E8%8A%AC%C2%B7%E6%96%AF%E7%9A%AE%E5%B0%94%E4%BC%AF%E6%A0%BC
3.開眼電影網-盧貝松:
http://app.atmovies.com.tw/star/star.cfm?action=stardata&starid=sLB3002119
4.作品年表: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/index.php?title=%E7%9B%A7%E8%B2%9D%E6%9D%BE&variant=zh-tw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oz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